日柱戊子的戊,依照命書,本可與流年癸酉的癸「戊癸化火」來減弱金氣,但八字中月柱的癸和流年的癸「二癸相爭」,反起變亂,而且微火不敵旺金,四月又逢丁巳月,與八字的酉、丑,又是「巳、酉、丑會成金局」的局面,加上流年的酉金,金氣過旺,須防「過剛則折」。
也有人為了節省物資會先噴個幾滴再抹開,噴在手上時也有不少民眾會像洗手一般搓揉。最重要的,防疫不能單靠酒精,平時還是應確實佩戴好口罩,將口罩緊密遮好口鼻,並時時勤洗手做好手部清潔。
方法很簡單,將酒精和純水以3:1的方式倒在一起即可。95%高濃度酒精消毒能力更強?專家:並不會 不過酒精雖然能夠消毒,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。另一方面,染疫後COVID-19病毒會往肺部移動,是酒精飲料無法到達之處,以此觀點來看體內消毒也不成立。而只噴了幾滴,自然更容易揮發,效果也相當有限。等數十秒,該次恐怕僅消毒被噴灑到的地方。
Photo Credit: 今健康 酒精:水=3:1稀釋,95%變75%可消毒 民眾手邊的若為95%的酒精也不用灰心,招名威教授表示,濃度的較高的酒精雖不具有消毒作用,但可透過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,使其也具有消毒的功效。高粱、威士忌能做體內消毒?專家:頂多「精神消毒」 不少人認為威士忌、高粱等有助於體內消毒,以前述同樣的道理來看,便可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念,這些酒精性飲料對病毒並起不了任何作用。相反的,北京話仍習慣往上勾起,他們會說「給我來點麵粉兒」,句尾的「兒」就代表著「粉」的三聲往上揚升的餘音。
這種摻入冗詞贅字、看似又臭又長的語句被稱作「語言癌」,一旦講出口就可能會招來訕笑。」他比較香港、新加坡、菲律賓的語言與社會現狀,這些國家或地區都有曾經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背景,才會有今天的語言現實與語言政策,提醒台灣若一意孤行推動中英雙語國家,不僅斥資甚鉅,仍難以達到這虛幻的目標,更必然嚴重衝擊本土語言和文化。這些透過橫向比較所見到的差異,來自歷時性語言形成過程。何萬順感嘆說:「有些人自詡為語言上的衛道人士,說別人講話不乾淨、不夠漂亮,告訴你應該怎麼講。
另一方面又極度崇尚英語,將英語視為仙丹妙藥,這些都可能導致台灣社會的「語言自卑」,對自己的語言沒有信心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模仿中國人講話時,直覺就想要強調捲舌音。
只不過,沒有一個文化用如此嚴厲的『癌』來形容。許多語言中(如日文的敬語),都可以發現長句子具有表達敬意、禮貌等形式功能,這是提供服務方一種放低姿態的語言身段,也是高價位餐廳本該講求的細節。語音系統的另一個明顯差異,是台灣華語的三聲(ˇ)只有短促的下沉,後段並沒有往上勾起。何萬順強調說:「任何人都不該憑片面標準去貶低、規範,或不正當地獨尊某一種語言,這是看待語言議題的基本態度。
何萬順侃侃而談,從洋涇濱語(Pidgin)說到克里奧爾語(Creole),揭開台灣華語作為一種混成語,背後坎坷的身世。台灣華語常在形容詞前面加上「在」或「有」,例如「我手在痠」、「水還有熱嗎?」,這些說法在北京話並不存在,因為它們源自台灣獨特的語言環境,也就是受台語的影響:guá tshiú tī sng(我手佇痠)、tsuí kám koh-ū sio?(水咁閣有燒?) 其次,台灣語言教育雖然包括注音系統,實際上卻因為台語影響,我們比較不會明確區分捲舌音(ㄓㄔㄕ)與不捲舌音(ㄗㄘㄙ)。而當他們結婚產下後代,才以父母的洋涇濱為基礎,透過人類內建的語言機制,以及互動、對話經驗的累積,創建出一套混合父母語言、相對完整的新語種,這就是「克里奧爾語」。在大航海時代,許多黑人被歐洲列強當作奴隸販運至美洲,他們來自不同部落、缺乏共同語言,只好利用彼此語言中勉強共通的部分,再加上白人主子的語言,組織出一種破碎語言。
面對如生態系般複雜,且不時變動的語言現象,語言學家以一種敬畏而不輕率評判的態度,審慎求取全面、客觀的理解。我們是誰,說什麼話? 時空跳回2007年,流行女子樂團S.H.E.一首《中國話》歌曲紅遍全台,同時掀起論戰:「我們講的是『中國話』嗎?」話說回來,這是個政治問題,還是科學問題?若是後者,語言學界其實已有答案。
何萬順一篇發表於2009年的研究,把我們每天習以為常使用的語言稱為「台灣華語」,有異於中國的普通話或北京話。」 這句子曾在台灣社會鬧得沸沸揚揚。
當我們的政府與人民齊聲高喊「雙語國家」的同時,沒人會舉手發問:「雙語指的是哪兩個語言?」何萬順說:「這裡頭暗藏著一種可怕的直覺,表示『華語』和『英語』霸權在台灣人的心中已經根深柢固,而保存台語、客語與原住民語只不過是表面的象徵意義。何萬順拿自己名字舉例,台灣沒有人會叫他何萬ㄕㄨㄣˋ,也沒有人會叫何萬ㄙㄨㄣˋ,台灣華語的發音方式是介於兩者之間,語音反而變成英文的S,於是何萬順的「順」發音就如同「Ill see you soon」的「soon」。只不過,社會上總存在一群自認坐擁語言權威的人,熱愛對他人口中的話語指指點點,提升自身優越感之餘,也造成許多語言偏見和迷思,卻缺乏事實基礎,禁不起科學考驗。何萬順教授|Photo Credit: 林俊孝 台灣華語的美麗與哀愁 「洋涇濱語」指的是一種非自然形成、不成系統的語言。台灣華語和北京話之間最明顯的差異,除詞彙外尚有句法和語音系統的改變。你認為聽不順耳,可以從客觀角度分析這種語言對溝通造成了哪些缺憾、障礙,不需冠上一個癌。
」 誰能診斷「語言癌」? 「不好意思,這邊幫您做一個上菜的動作。這意味著要先懸置任何「價值判斷」,而從「描述事實」出發
還有傳統菜餚,如土豆水餃(kroppkakor),瑞典餛飩(pitepalt)、馬鈴薯餅(raggmunk)、白菜捲(kåldomar)、血腸( mustamakkara ),以及類似豬血糕的黑布丁(blodpudding)。據路透社報導,全球IKEA總體營收2018年350億歐元,其中餐飲佔5%。
台灣更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,台灣分店有12%營收都來自餐飲,且有3分之1消費者專門去IKEA用餐。不管區域性料理多麼變化,各地絕不缺席的就是瑞典肉丸。
除此之外,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,人的舌頭上有部分甜味受體,只有在同時有鹽與糖的情況下才會開始活動,所以甜果醬更能帶出肉丸的鹹度。第二,酸味可以刺激口腔分泌更多唾液,進而把化合物送到味蕾。印尼IKEA提供清真版肉丸、以色列據點的餐食則符合嚴格猶太潔食標準。IKEA席捲全球的瑞典肉丸,背後的隱形冠軍非瑞典原生的越橘醬莫屬。
文:羅璿 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2021月3月14日宣布將在4月26日熄燈,這家唯一位處台北市中心的IKEA,除了逛傢俱、試躺沙發的美好回憶,最令人感到不捨的就是每逛必點、插了瑞典小旗子的肉丸了。這樣的吃法其實是早期獵人食用剛獵捕下的肉,搭配當季果醬,留下來的傳統。
果醬的酸與甜讓肉丸風味更飽滿 除了早期的飲食文化,酸甜果醬搭配上無過多調味的肉類,為什麼風味這麼調和呢? 首先,當你吃到酸的東西時,氫離子就足以刺激味覺細胞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,讓你對食物味道更敏感。且肉的油脂需要酸來平衡,而鹹味則需要由甜帶出,讓風味更加的飽和。
而為什麼果醬要特別搭肉呢? 果醬搭肉不罕見,是西方的飲食傳統 除了越橘果醬,在歐美還有不少果醬與肉的鹹甜組合,比如羊肉和薄荷醬(lamb and mint sauce)、豬肉搭蘋果醬(pork and apple sauce),其中美國感恩節更是必吃火雞搭配紅莓醬(turkey and cranberry sauce)。在還沒有冷藏、罐頭技術的中世紀,人們會依據捕到的獵物或宰殺的畜牲,將手邊的成熟水果製成佐醬,直接搭配食用。
IKEA於80年代推出肉丸,如今就是IKEA最熱賣商品,全球一年銷售10億顆,比任何傢俱、日常用品都高。少了越橘果醬,IKEA肉丸還能年賣10億顆嗎?我們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,畢竟,他們離不開彼此。因此越橘醬的「酸」不僅可以平衡菜餚、改變酸鹼值,同時也能大幅增加肉丸的層次。在瑞典,越橘果醬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搭配肉類料理,例如燉牛肉、砂鍋肝菜(maksalaatikko)、炸鯡魚。
如今美國感恩節必出現的紅莓醬,同樣也是美國印地安人早期就在吃、用來挑染衣服的當地果物。風靡全球的「瑞典肉丸」使許多人誤以為它源自這個北歐國家,更讓瑞典政府在2018年官方推特上澄清,其實這個名為瑞典肉丸的產品源自土耳其,是18世紀初期瑞典君王卡爾十二世(King Charles XII)從土耳其帶回來的食譜,只是IKEA更加深了「肉丸=瑞典」的印象。
而IKEA銷售的瑞典肉丸所搭配的越橘醬,是瑞典的原生水果,是以地緣食材衍生的吃法。果醬與肉的搭配在亞洲較少見,卻是歐美先人留下的時令智慧。
久而久之,大家就習慣特定肉類與該果醬的搭配了。台灣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 IKEA第一間商場附設餐廳的店型於1958年開張,一開始只是為了讓逛街的人可以填飽肚子,但沒想到餐飲卻成為這家跨國居家用品企業的最大魅力之一。